天南地北、城市乡村,浓郁的年味扑面而来。人们奔赴团圆、感受亲情、分享欢乐,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欢度春节,新春气息洋溢神州大地。
(资料图)
文化活动 精彩纷呈
“这幅辽代的《竹雀双兔图》上绘有双钩墨竹一丛,竹子上落有3只麻雀,草地上的两只兔一只在吃草,一只在张望……”春节期间,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“玉兔迎春——生肖系列文化展”吸引了不少观众参观。展览遴选馆藏精品兔文物39单件,包括陶瓷、书画、雕刻、织绣等多个门类,既展示兔文物的精美、阐释兔文化的内涵,也借吉瑞祥和之兔为观众送去新春祝福。
春节期间,围绕“乐嗨过大年、皆得你所愿”主题,上海组织了超过500项文旅假日活动,多家景区博物馆结合上海本地民俗,推出兔年主题的特色项目。据统计,除夕当天上海共接待游客165.42万人次,同比增长11.76%。金山区朱泾镇“花开海上生态园”景区内,为新春预先种下的腊梅、茶梅等50多种梅花正迎寒开放,每天吸引上千人次参观,景区应花期开展的特色文化活动“梅开五福庆新年”将从春节假期持续到3月上旬。
新春之际,重庆两江新区灯火璀璨,迎春灯光焰火活动在两江四岸举行。璧山区古道湾公园举办了特色民俗活动。蒙古族群众用呼麦、哈达迎接客人们的到来,沿途绣娘再现苗岭风情,布依族群众对唱山歌祈盼福寿安康。在这里,市民们可以通过民俗文化演出,体验少数民族风情。
西藏博物馆中央大厅、儿童体验馆艺术工作坊举办了敲春鼓、写春联、剪窗花等亲子互动项目。小小的红纸变化出多姿多彩的图案,以寓教于乐的方式,弘扬中国传统文化,让春节年俗文化走进高原千家万户。“今年年俗文化活动以‘我们的节日’为主题,观众们即兴创作题写春联,我们会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,参加者可获得博物馆文创产品。”西藏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央金介绍。
团圆欢聚 分外温暖
红烧大虾、四喜什锦菜……除夕夜,江苏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街道敬老院里,餐厅、走廊和房间门口,挂上一排红灯笼、贴上了兔年福字,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。大厨端出一盘盘冒着热气的饭菜,53名留院老人在区民政部门及街道负责人的陪伴下,欢聚一堂,一边吃着团年饭,一边观看工作人员表演的节目。
“一周前,我们就征求老人和营养师意见,开始张罗这顿团年饭。”院长张海波介绍。75岁的徐应成说:“这里就是我家,工作人员就是家人。团年饭吃得很开心,还收到了院里送的棉衣、街道送的红包。”
“大家聚在一起,年味更浓了。”浙江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华家垫村老人华子江说起村里的新年会,竖起了大拇指。新年会邀请村里高龄、独居、困难老人共度新春佳节。改造一新的食堂内,搭起了舞台,挂上了火红的灯笼,还依托当地的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,统一采购和制作了丰盛大餐。相声、小品、歌曲、舞蹈……志愿者们精心编排了多种节目。阵阵掌声中,新春喜乐的气氛被推向高潮。
团圆欢聚,是最浓的年味。四川成都市春熙路附近,无论是麻辣鲜香的火锅川菜,还是精致小巧的广式早茶,或是独具风味的西北菜,风格各异的饭店、餐馆生意都很红火,顾客排起长队。饭店里欢声笑语,一派热闹喜庆。“快3年没见了,我舅舅、舅妈从北京回来,我们全家一起出来吃火锅、过大年,非常高兴!”大年初一,罗女士和家人们围坐在火锅边吃了一顿热闹的团圆饭,“吃火锅也是想讨个好彩头,寓意来年红红火火、团团圆圆”。
春节期间,多地开展促消费行动,发放餐饮消费券,很多餐饮企业推出丰富多彩的活动,销售额增长。
乡村振兴 日子红火
大年初一,站在山西临汾市汾西县僧念镇段村南垣的制高点放眼望去,山坡上的一层积雪迎接着丰年,村子里,家家户户贴着喜庆的对联与福字,砖瓦房红白相间、错落有致,大棚有序排列……大山深处的小山村正焕发勃勃生机。
脱贫户蔡文明早早起了床,将院子里的鞭炮屑清扫干净。没过一会儿,村里拜年的晚辈们挨家挨户地“串门”,蔡文明拿出准备好的红包,送出自己的心意。去年,他家养殖的绒山羊增加到120只,纯收入4万元。村里“煤改电”,乡亲们能舒舒服服地过“暖冬”。段村2019年12月整村脱贫,如今是临汾市39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,发展养牛、养羊等六大产业。段村党支部书记李佳莉介绍,目前,有养殖农户47家,养殖牲畜近2000头。“去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5万元,村民人均年增收2000元。”
安徽宿州市泗县网周村脱贫户金家龙家,大门上贴着福字,屋里年货齐全。“新年得有个新气象,咱们也讨个好彩头。”金家龙说。2021年,他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开始学习养羊。“我之前没手艺,只能靠政策补贴,后来驻村工作队教我们如何养殖,还帮助我们一起卖。只要肯干,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。”
村里结合实际,大力发展山芋、粉丝、牛羊肉等特色产品,统一包装、管理、销售。2022年,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42万元,连续两年增速50%以上,脱贫户平均收入也较2020年增长了2000元。
“咚!咚!咚咚咚……”大年初一上午10点,贵州铜仁市松桃县正大镇清水村的广场上,龙华兴身着盛装,手持鼓槌,转身跳跃,飘带翻飞间,鼓声抑扬顿挫,赢得群众连连喝彩。这是当地一年一度的花鼓艺术节,龙华兴在这个近百人的队伍里,表演苗族花鼓舞。“春节期间,表演队伍会到不同村子巡演,只要有空,我也会参加,辛苦忙碌一年,好好过个春节。”龙华兴是清水村的脱贫户,也是小有名气的种植大户,2022年凭着种植吊瓜,收入超过10万元。“村里帮忙协调低息贷款,政府派来技术人员指导,产业发展有希望。”亩产年年攀升,腰包越来越鼓,龙华兴今年想扩大种植规模,带领村民共同致富。
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贵州持续选派3.2万名驻村干部,组建1万支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。去年贵州选派2035名科技特派员,为农服务。
(本报记者胡婧怡、黄晓慧、常碧罗、袁泉、姚雪青、窦皓、王明峰、乔栋、徐靖、苏滨)